肺气肿是什么

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,过度膨胀、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。按其发病原因肺气肿有如下几种类型:老年性肺气肿、代偿性肺气肿、间质性肺气肿、灶性肺气肿、旁间隔性肺气肿、阻塞性肺气肿。
阻塞性肺气肿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。一般认为与支气管阻塞以及蛋白酶-抗蛋白酶失衡有关。吸烟、感染和大气污染等引起细支气管炎症,管腔狭窄或阻塞。吸气时细支气管管腔扩张,空气进入肺泡;呼气时管腔缩小,空气滞留,肺泡内压不断增高,导致肺泡过度膨胀甚至破裂。细支气管周围的辐射状牵引力损失,使细支气管收缩,致管腔变狭。肺血管内膜增厚,肺泡壁血供减少,肺泡弹性减弱等,助长膨胀的肺泡破裂。在感染等情况下,体内蛋白酶活性增高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者对蛋白酶的抑制能力减弱,故更易发生肺气肿。
肺气肿病因
更多 >>- 引起肺气肿的原因有哪些?
- 引起肺气肿的原因有哪些?引起肺气肿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吸烟、环境污染、疾病、细菌病毒的感染等。
- 肺气肿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
- 肺气肿在生活中主要是因为吸烟,吸入空气的有毒物质而感染,它会危害我们的肺部健康,因此我们要来预防肺气肿。想要预防首先就要先了解了肺气肿的发病原因。
- 肺气肿对人体有哪些危害
- 肺气肿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,当得了肺气肿如果不注意治疗的话,会危及患者的生命。那么,得了肺气肿会有哪些危害呢?
- 呼吸体操防治肺气肿
- 肺气肿病人的医疗体育主要是在纠正不合理的呼吸方式,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呼吸体操。具体方法:
- 肺气肿遗传吗?如何预防肺气肿
- 生活中有很多的因素都是导致肺气肿的形成,很多人患者都在问肺气肿会不会遗传,我们应该如何预防。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去了解一下吧。
肺气肿知识
更多 >>-
- 得了肺气肿怎么进行日常保健
-
2016-08-300
-
- 肺气肿患者的5大膳食原则
-
2016-08-300
-
- 肺气肿的治疗期间怎么进行护理
-
2016-08-300
-
- 肺气肿吃什么好 这些食疗方不要错过
-
2016-08-300
-
- 肺气肿末期了还能治吗?
-
2016-08-300
-
- 67岁大娘上坡气喘吁吁 原是得了肺气肿
-
2016-08-300
-
- 老年肺气肿的早期识别和预防很重要
-
2016-08-300
-
- 秋冬季节如何预防老年人肺气肿
-
2016-10-09190
肺气肿症状
更多 >>肺气肿资讯

67岁的薛大娘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,而最近几年的时间她又深受“哮喘”的困扰,以致连走着上个坡都会气喘吁吁,喘不上气。原来是得了肺气肿。
http://www.laozongyi.com/jibing/269611.html
- 2016-8-30 15:11
肺气肿调理
更多 >>-
- 肺气肿吃什么?中医治疗肺气肿的五偏方
-
2016-09-21155
-
- 肺气肿不能吃什么?辛辣刺激食物要忌食
-
2016-10-03173
-
- 肺气肿吃什么好?多吃菌类调节免疫力
-
2016-10-08122
-
- 适合肺气肿患者的呼吸体操
-
2017-01-09125
-
- 老年人肺气肿很难受?护理有妙招
-
2017-01-0954
-
- 治疗肺气肿靠偏方 肺气肿的家庭治疗法
-
2017-01-1841
-
- 秋冬季预防肺气肿可做呼吸操
-
2017-01-3127
-
- 大气污染易引发肺气肿 中药食疗方常被应用
-
2017-02-0431
肺气肿治疗
更多 >>肺气肿问答
更多 >>肺气肿诊断

根据病史、体检、X射线检查和肺功能测定可以明确诊断。X线检查表现为胸腔前后径增大,胸骨前突,胸骨后间隙增宽,横膈低平,肺纹理减少,肺野透光度增加,悬垂型心脏,肺动脉及主要分支增宽,外周血管细小。肺功能测定表现为残气、肺总量增加、残气/肺总量比值增高、FEV1/FVC显著降低、弥散功能减低。
鉴别诊断
应注意与肺结核、肺部肿瘤和职业性肺病的鉴别诊断。此外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均属慢性阻塞性肺病,且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均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。但三者既有联系,又有区别。慢性支气管炎在并发肺气肿前病变主要限于支气管,可有阻塞性通气障碍,但程度较轻,弥散功能一般正常。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表现为阻塞性通气障碍和肺过度充气,气体分布可严重不匀。但上述变化可逆性较大,对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反应较好。弥散功能障碍变化也不明显。
鉴别诊断
应注意与肺结核、肺部肿瘤和职业性肺病的鉴别诊断。此外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均属慢性阻塞性肺病,且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均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。但三者既有联系,又有区别。慢性支气管炎在并发肺气肿前病变主要限于支气管,可有阻塞性通气障碍,但程度较轻,弥散功能一般正常。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表现为阻塞性通气障碍和肺过度充气,气体分布可严重不匀。但上述变化可逆性较大,对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反应较好。弥散功能障碍变化也不明显。